別讓「唯一死刑」害了孩子——從剴剴案談刑度設計
-
商品資訊
別讓「唯一死刑」害了孩子——從剴剴案談刑度設計
讓虐童者「一律判死」乍聽痛快,其實可能讓孩子更危險——因為壞人會更想滅口,通報也會變少,這是甚麼原因呢?讓我們一起來探討
一、為甚麼大家會喊「虐童者唯一死刑」?
剴剴案中,年僅 1 歲的男童被保母姊妹長期虐待,最後不治。法院一審只判無期徒刑與 18 年,引爆「判太輕」的怒火。於是有人主張:乾脆把「虐童致死」寫成唯一死刑,只要犯了就必死,才夠重!
二、聽起來很棒,但問題在哪?
• 沒有停止犯行的誘因
想像你違規停車,本來只要罰 600 元;突然政府改成「一律吊銷駕照」。你會怎麼做?也許乾脆闖紅燈逃跑,因為被抓代價一樣大。
1.目前司法現況?
• 壞人知道「不殺人」還能少坐牢,停手機率高
• 虐童→最重無期徒刑
→刑法第286條第一項「對於未滿十八歲之人,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足以妨害其身心之健全或發育者,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。」
• 虐童致死→可能判死
→刑法第286條第三項「犯第一項之罪,因而致人於死者,處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;致重傷者,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。」
2.唯一死刑?
• 不管孩子死活都必須被判死,壞人乾脆滅口、毀證,反正沒差
• 救援與通報會被拖延
虐童通常發生在家裡或托育場所,需要家屬、鄰居、醫護早點通報。如果通報就等於「送人去死」(尤其發生在家裡的虐通案,親屬通常更難通報),很多人會猶豫;施虐者更可能拖到孩子撐不下去才送醫。
• 冤案風險升級
小小孩無法說清楚發生什麼,法院常靠醫學鑑定推論。如果之後證據翻案,但死刑已執行,就再也回不來。
三、我們不是第一次踩雷
• 1990 年代台灣擄人勒贖唯一死刑:
歹徒「反正也是死」,於是撕票滅口比率高。1997 年改回「死刑/無期/有期」後,人質死亡率立刻下降。
• 印度 2018 年兒童強暴死刑:
兒少團體擔心熟人性侵者為滅證而殺人。到現在,沒有證據顯示死刑讓案件變少。
• 美國 2008 年判例:
最高法院說得直白——對非殺人罪判死,可能「害得受害者被殺」。
四、可能副作用?
• 滅口更誘人:壞人少一個證人、多一線生機。
• 報案率下降:熟人、家屬壓力大,可能選擇隱瞞。
• 急救被拖延:擔心醫院通報,延誤治療。
• 體系失衡:結果虐童死刑比單純殺人還重,刑法邏輯大亂。
• 冤案無法回頭:鑑定失誤或新證據,都救不回已執行的生命。
五、那該怎麼辦?
作法
能解決甚麼
為何比唯一死刑好?
提高上限但保留裁量如:虐童致死「死刑/無期/20 年以上」
重刑嚇阻+保有差別化
嚇阻效果仍在,壞人保命才有好處
不得假釋年限 25–30 年
回應社會對「別太快放出來」的期待
不影響救援、報案動機
加強托育監管與通報獎勵
早期發現虐童
防患於未然,比事後重刑有效
強制加害人治療、親職教育
降低再犯
針對根本原因動刀
六、小結
我們都想替剴剴討公道,但最快樂的答案,未必最安全。刑法不是只看「夠不夠重」,還要想「會不會反效果」。
「把壞人都判死」聽起來痛快,卻可能讓更多孩子失去活下去的機會。真正保護孩子的,是讓法律保持梯度,讓施虐者知道:不再加害,就有活路;愈早放手,愈少坐牢。同時,政府應投入人力監督托育、強化兒保通報、提供家長支持——才能在悲劇發生前,把孩子從危險中抱出來。
同時,政府應投入人力監督托育、強化兒保通報、提供家長支持——才能在悲劇發生前,把孩子從危險中抱出來。
歡迎分享,讓更多人知道「唯一死刑不一定保護我們想保護的人」。
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深入了解大麻合法化的相關議題 如有法律問題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,亦或需要律師幫忙協助開庭、偵訊、撰狀起訴,歡迎來電或加入恆河國際法律事務所的官方LINE帳號預約免費諮詢,讓我們來提供你堅強的法律支持。
「以法為舟,渡人至岸——恆河國際法律事務所與您共進。」
提醒: 本文僅為一般法律知識介紹,並非法律諮詢。若您有具體的法律問題,建議諮詢專業律師。
-
商品Q&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