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法律知識 > 私闖民宅:有人闖入我家怎麼辦?侵入住居罪完全攻略(下)

私闖民宅:有人闖入我家怎麼辦?侵入住居罪完全攻略(下)

  • 私闖民宅:有人闖入我家怎麼辦?侵入住居罪完全攻略(下)
商品圖像
  • 商品資訊

    一、發現有人闖入應對方式

     

    當下緊急處理步驟

    1. 確保人身安全(第一優先)

    • 不要與侵入者正面衝突

    • 儘快離開現場或躲到安全處

    • 立即撥打110報警求助

     

    2. 保持冷靜蒐集證據

    • 錄音錄影:用手機記錄對方樣貌、說話內容

    • 拍照存證:記錄現場狀況、損壞物品

    • 保存監視器畫面:社區或住家監視器錄影

     

    3. 明確表達拒絕

    • 大聲說:「你沒有經過我同意,請立即離開!」

    • 讓鄰居或其他人聽到

    • 建立「已明確要求對方離開」的證據

     

    報警時的關鍵重點

    報案內容要包含:

    • 時間地點:何時何地發生

    • 人員身分:侵入者是誰(如果知道的話)

    • 侵入方式:如何進入的

    • 有無損失:是否有財物損失或人員受傷

    • 證據保存:現場是否有監視器等證據

     

    對警方說明:

    「我要報案,有人無故侵入我的住宅,我已經要求對方離開但對方拒絕,現在還在我家裡面,請立即派員處理。」

     

    二、蒐證方式大公開

     

    監視器證據最有效

    安裝位置建議:

    • 大門口:記錄進出情況

    • 重要通道:客廳、走廊等

    • 後門窗:防範從其他入口侵入

     

    監視器法律注意事項:

    • 不得拍攝到他人隱私空間

    • 公寓大廈需依管理規約辦理

    • 影像保存期間建議至少30天

     

    手機錄影錄音技巧

     

    錄影重點:

    • 正面拍攝:清楚拍到侵入者樣貌

    • 環境對話:記錄你要求對方離開的對話

    • 時間地點:開啟GPS定位、時間戳記

     

    錄音合法性:

    • 自己住所內錄音:合法

    • 為保護自身權益:合法

    • 不得惡意散布:注意隱私權保護

     

     物理證據保存

     

    現場跡證:

    • 指紋足跡:避免破壞現場

    • 物品移動:拍照記錄異常狀況

    • 破壞痕跡:門窗是否被破壞

     

    其他證據:

    • 鄰居證詞:請鄰居作證

    • 社區管理員:請管理員協助作證

    • 通聯記錄:相關電話、簡訊內容

     

    三、常見延伸犯罪

     

    行為

    可能成立罪名

    法定刑

    夜間闖屋竊盜

    §321 I ②(夜間侵入住宅竊盜)

    5年以上~12年

    持刀威逼主人交出財物

    強盜罪 §328

    3年以上、有加重情節至 10 年以上

    以暴力脅迫屋主開門

    強制罪 §304

    3年以下

    故意破壞門窗

    毀損罪 §354

    2年以下

     

    四、常見問題

     

    Q1: 是不是真的要破門才算犯罪?

       不必。只要未經同意跨入就成立「侵入」;破門只是量刑加重因素。

     

    Q2: 入室推銷、借廁所臨時進屋算不算?

       若獲屋主口頭同意即無罪;但若被請離仍逗留,可構成「留滯」。

     

    Q3: 入室推銷、借廁所臨時進屋算不算?

       同樣可能成立 §306,本罪對象不限陌生人,親友、房東都可能觸法。

     

    Q4: 撤回告訴後還能求民事賠償嗎?

    可以。撤告僅影響刑事程序,不影響民事。

     

    侵入住宅罪看似「小罪」,卻緊扣每個人的居家安全與隱私。只要行為人 無故跨入或拒絕離去,即可能觸法;若又伴隨竊盜、暴力,刑度將大幅攀升。被害人務必在 6 個月內提告並妥善蒐證;行為人則應意識到「一腳踏錯」不僅吃上官司,還可能面臨民刑雙重責任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深入了解私闖民宅的相關風險!如果你或身邊的人遇到私闖民宅的相關問題,及時尋求專業法律協助是最好的選擇。

     

      如有相關問題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,亦或需要律師幫忙協助開庭、偵訊、撰狀起訴,歡迎來電或加入恆河國際法律事務所的官方LINE帳號預約免費諮詢,讓我們來提供你堅強的法律支持。

     

    「以法為舟,渡人至岸——恆河國際法律事務所與您共進。」

     

    提醒: 本文僅為一般法律知識介紹,並非法律諮詢。若您有具體的法律問題,建議諮詢專業律師。

     

     

  • 商品Q&A

    • 提問者稱呼
    • E-mail
    • 手機
    • 電話
    • 留言內容
    • 驗證碼
上一頁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