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法律知識 > 損害賠償請求標準為何

損害賠償請求標準為何

  • 損害賠償請求標準為何
商品圖像
  • 商品資訊

    損害賠償請求標準為何?

     

    在日常生活中,難免會遇到一些私人紛爭或突發事件,像是房屋漏水、車禍、財物損失,甚至是名譽受損等,都可能涉及損害賠償問題。那麼,當我們遇到這些情況時,應該怎麼做?又該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?

     

    一、損害賠償是什麼?

     

    因故意或過失,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造成損害,在損害範圍內可以向他人請求賠償。

     

    一般侵權行為

    民法第184條:
    1.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者,應負損害賠償責任。

    2.若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,亦同。

    3.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,致生損害於他人者,負賠償責任。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,不在此限。

    • 侵權行為的規定,採過失責任主義,須有『過失』或『故意』才得賠償。後段背於善良風俗加害他人則亦同,但排除過失。

     

    特殊侵權行為

    通常指民法第184條以外,為特殊侵權行為

    例如:未成年人或監護人責任

    (EX:民法185條至民法191-3)

     

    二、民事損害賠償金額標準

    原則:恢復原狀

    損害賠償的基本精神,是恢復到原本的狀態。若無法恢復,則以金錢賠償取代。

    財產上損害

    如財物損失、醫療費、修繕費等,損多少賠多少。

    非財產上損害(精神慰撫金)

   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「精神賠償金」。

    精神慰撫金

   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口中說的精神賠償金,來告訴您是什麼?

    • ●定義:所指的是法律上非財產的損害,又稱作為精神賠償,意思是造成被害人精神上的創傷及損害。

    民法第195條規定:

    • 不法侵害下列權利,情節重大者,被害人得請求精神賠償:

      • 身體、健康、名譽、自由、信用、隱私、貞操及其他人格法益

    • 名譽被侵害者,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

    • 精神慰撫金不得讓與或繼承,除非已起訴或契約承諾

     

    有哪些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呢?

    • ●妨害名譽

    譬如網路上或公共場合所做的謾罵、言語攻擊、毀損名聲等,雖然是刑事上公然侮辱或毀謗罪嫌,但可以提告民事的侵權行為請求精神損害賠償。

     

    • ●車禍傷害

    造成身體損傷、物品上損壞,亦可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金

     

    • ●居所的安寧

    隔壁鄰居發出噪音,影像睡眠,造成精神耗弱無法睡覺,可進行蒐證提出精神賠償。

     

    • ●侵害配偶權

    婚內出軌造成侵害配偶權,除了對方(小三、小王)外,對配偶亦可提出精神損害賠償。

     

    • ●婚約解除

    民法第977條,依前條規定,解除婚約,過失一方須賠償精神損害賠償。

    民法第979條,非財產上之損害,受害人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。

    民法第999條,因結婚無效或被撤銷而受有損害者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。

    民法第1056條,夫妻之一方,因判決離婚而受有損害者,得向有過失之他方,請求賠償。

    整理表格如下:

    類型 說明
    妨害名譽 如網路謾罵、公開侮辱、毀謗等
    車禍傷害 身體受傷或財物毀損
    噪音困擾 鄰居噪音致失眠,可蒐證請求賠償
    侵害配偶權 小三/小王介入婚姻,可請求精神賠償
    婚約解除/離婚 民法977、979、999、1056條皆有規定可請求精神慰撫金

     

    精神損害賠償金額如何計算?

    精神賠償並無固定金額,須由法官依個案情節裁量,考量因素如下:

    • 雙方社會地位與經濟狀況

    • 被害人年齡、健康情形

    • 損害的嚴重性與持續性

    • 加害人的態度(是否悔過、協商意願)

           換句話說,每件案件的精神慰撫金都不會一樣!

    請求損害賠償的時效?

    根據民法第197條

    損害賠償請求權,自被害人知悉損害及加害人時起二年內不行使而消滅;最遲自損害發生時起十年內消滅。

     

    結論

    不論是財產損害還是精神傷害,只要因他人故意或過失所造成,依法都可以提出損害賠償請求。不過,請求權是有時效限制的,若不在期間內主張,可能就會喪失權利。建議發生糾紛時,應盡早蒐集證據,並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,才能有效維護自身權益。

    「以法為舟,渡人至岸——恆河國際法律事務所與您共進。」

     

    提醒: 本文僅為一般法律知識介紹,並非法律諮詢。若您有具體的法律問題,建議諮詢專業律師。

     

     

  • 商品Q&A

    • 提問者稱呼
    • E-mail
    • 手機
    • 電話
    • 留言內容
    • 驗證碼
上一頁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