遺產協議分割後,債權人為什麼可以「翻桌」?——撤銷權的要件與實務攻防
-
商品資訊
遺產協議分割後,債權人為什麼可以「翻桌」?——撤銷權的要件與實務攻防
前言
被繼承人死亡後,繼承人常以協議方式分割遺產。若其中一位繼承人負債累累,卻在協議分割時分文未取,損害到債權人的利益,債權人能否主張該協議損害其清償來源,進而向法院撤銷?在我國最新實務(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1650 號判決)中,答案趨向「可以」。本文將深入探討這項重要的法律制度。
一、撤銷的法律基礎
條文
重點內容
作用
民法 §244
債務人之無償行為有害債權者,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;有償行為則須證明雙方明知損害債權。
賦予債權人「詐害債權撤銷權」。
民法 §245
撤銷權除斥期間: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起1年內,且自行為時起最長 10 年。
逾期即失權,法院須職權調查。
核心觀念: 遺產協議分割屬多方「分配」行為,若 某繼承人完全放棄自身份額,等同以無對價將財產讓予他人,因此在債權法上被視為「無償行為」,易落入 §244 撤銷範圍。
撤銷權成立要件
1. 主觀要件
債務人惡意:繼承人明知分割行為會損害債權人
受益人惡意:其他繼承人知悉此分割有害債權人利益
無償行為:對於無償性質的分割,不需證明惡意
2. 客觀要件
有害債權:分割結果確實減少債務人的責任財產
債權存在:撤銷時債權仍須存在且未受清償
因果關係:分割行為與債權受害間有直接關聯
二、債權人得撤銷遺產分割協議的 3 大要件
要件
實務說明
舉證重點
債務人(繼承人)有處分行為
協議中拋棄或縮減自己應得的遺產份額。
分割協議、登記簿謄本。
行為屬無償且足以損害債權
放棄取得財產 → 資產減少,清償能力下滑。
債務餘額、財產清冊。
期間內提起
自知悉協議起 1 年內、且行為至多 10 年。
知悉日期證明、起訴狀收執戳。
實務並強調,撤銷標的是「整個協議」,債權人不得僅挑選個別財產撤銷,以避免破壞分割整體性
三、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1650 號要旨
肯認可撤銷說:遺產分割協議雖帶有身分色彩,但其結果係財產歸屬變動,屬 §244 所稱「行為」。
無償推定:繼承人間並未互負對價,故屬無償行為,債權人無需證明「明知」。
效果:撤銷確定後,債務人份額回復「公同共有」,債權人得進一步聲請代位分割、強制執行
四、與「拋棄繼承」的大不同
項目
拋棄繼承
協議分割「不拿」
形式
向法院聲請,具公示性
私下與手足協議
性質
身分行為,以人格法益為基礎
財產處分行為
債權人可否撤銷
不能(大法官 73 年決議)
可以,屬 §244 無償行為
風險
低
高─可能被追擊
五、常見撤銷情況
1.規避債務的分割
繼承人甲欠債1000萬元,與其他繼承人協議將所有不動產分割給乙,自己僅取得價值微薄的動產,企圖規避債務清償。
2. 低價轉讓
繼承人以明顯低於市價的代價,將遺產中的優質資產分割給特定繼承人,減少自身可供執行的財產。
3. 虛偽債權優先受償
與其他繼承人通謀,虛構債權債務關係,在分割時優先清償虛偽債權,損害真正債權人利益。
撤銷權的行使
行使方式
- 訴訟撤銷:向法院提起撤銷之訴
- 聲請強制執行:在執行程序中聲請撤銷
舉證責任
- 債權人須證明分割行為的存在
- 證明該行為有害其債權
- 有償行為需證明雙方惡意
時效限制
- 除斥期間:自債權人知悉撤銷原因時起2年內
- 最長期間:自行為時起10年內
撤銷效果
對債權人的效力
- 分割行為對債權人不生效力
- 債權人可對原應由債務人繼承的財產聲請強制執行
- 僅在債權範圍內發生撤銷效果
對繼承人的影響
- 分割協議在繼承人間仍有效力
- 被撤銷部分需重新協商或由法院裁判分割
- 可能面臨損害賠償責任
債權人的保護策略
預防措施
- 債權設定擔保:儘早設定抵押權或質權
- 聲請假扣押:防止財產移轉
- 監控財產異動:注意債務人財產變化
救濟途徑
- 撤銷權行使:針對有害分割行為
- 代位權行使:代替債務人行使分割請求權
- 聲請重新分割:在特定情況下請求法院重新分割
六、撤銷後的效力與後續手續
♦ 復歸公同共有
- 協議被撤銷即視同「沒分割過」,遺產再次回到全體繼承人的公同共有狀態。
♦ 債權人下一步
- 代位提起遺產裁判分割(家事事件)
- 直接就債務人應有份進行強制執行(不動產查封、動產扣押)。
♦ 善意第三人
- 若遺產已轉讓給第三人,且第三人 無惡意,撤銷判決只能對受益人(其他繼承人)求「價額回復」;善意第三人原則上受保護(§244第3項但書精神)。
七、訴訟流程圖(債權人視角)
發現分割 → 蒐證 → 假扣押/假處分 → 提起撤銷訴訟 → 拿到勝訴判決 → 代位分割/強執
- 管轄:遺產所在地或受益人住所的普通法院民事庭(非家事庭)。
- 請求標的:撤銷「〇年〇月〇日遺產分割協議」並回復原狀。
- 訴訟標的價額:以債務人放棄或縮減的遺產價值計算,影響裁判費。
- 舉證責任:債權人對三要件負 舉證責任,但法院可職權調查被告資產。
八、繼承人端的攻防策略
立場
防禦重點
可採行措施
被控繼承人(債務人)
證明「有償行為」或「無損害」
出示自己付出的照顧或喪葬費用收據;證明仍保有足額資產
其他繼承人(受益人)
主張「不知情 & 有償」
說明協議乃基於情感補償、實際提供對價(長期照護母親等)
全體共同
時效抗辯
若債權人逾一年始起訴,可抗辯 §245 已失權
結語:
遺產協議分割並非萬靈丹──債務纏身的繼承人「不拿份額」,往往只是把債權人推向訴訟。只要行為屬 無償+足以損害債權+在時效內,債權人就能行使 民法 §244 的詐害債權撤銷權,讓分割協議整份失效。
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深入了解撤銷遺產分割的相關風險!如果你或身邊的人遇到撤銷遺產分割的相關問題,及時尋求專業法律協助是最好的選擇。
如有相關問題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,亦或需要律師幫忙協助開庭、偵訊、撰狀起訴,歡迎來電或加入恆河國際法律事務所的官方LINE帳號預約免費諮詢,讓我們來提供你堅強的法律支持。
「以法為舟,渡人至岸——恆河國際法律事務所與您共進。」
提醒: 本文僅為一般法律知識介紹,並非法律諮詢。若您有具體的法律問題,建議諮詢專業律師。
-
商品Q&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