勞工休假權益概論(二):性別工作平等法各類假別規定
-
商品資訊
勞工休假權益概論(二):性別工作平等法各類假別規定
以下依據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整理相關假別規定,包括生理假、產假、產檢假、陪產檢及陪產假、安胎假、育嬰留職停薪及家庭照顧假的法律依據、給假規定及工資給付說明。
一、生理假
法律依據與條文
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第14條:
女性受僱者因生理日致工作有困難者,每月得請生理假一日,全年請假日數未逾三日,不併入病假計算,其餘日數併入病假計算。
前項併入及不併入病假之生理假薪資,減半發給。
給假相關規定說明
1.每月1日,如全年超過3日,超過部分併入普通傷病假(假別仍為生理假,例如一年共請12日生理假,普通傷病假餘21日)。
2.生理假原則上以日為單位(勞雇雙方均同意,方可拆分時段請假)。
3.生理假未限制年齡,且無須提供證明文件。
工資給付
生理假期間前3日工資減半給付,第4日起之薪資依普通傷病假之日數狀態給付(不得扣全勤、考績)。
二、產假
法律依據與條文
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第15條第1項:
雇主於女性受僱者分娩前後,應使其停止工作,給予產假八星期;妊娠三個月以上流產者,應使其停止工作,給予產假四星期;妊娠二個月以上未滿三個月流產者,應使其停止工作,給予產假一星期;妊娠未滿二個月流產者,應使其停止工作,給予產假五日。
《勞動基準法》第50條:
女工分娩前後,應停止工作,給予產假八星期;妊娠三個月以上流產者,應停止工作,給予產假四星期。
前項女工受僱工作在六個月以上者,停止工作期間工資照給;未滿六個月者減半發給。
給假相關規定說明
1.期間依分娩或流產情況給予不同天數(可分次請假,但以日為單位):
分娩:8週(56日)。
妊娠三個月以上流產:4週(28日)。
妊娠未滿三個月流產:1週(7日)。
妊娠未滿二個月流產:5日。
2.依勞動部105年7月26日勞動條2字第1050131733號函,於分娩前請產假時,應至少保留4星期於產後,以免妨礙產後恢復。
3.依勞動部111年7月25日勞動條4字第1110140681號函釋,產假最遲自分娩或流產之日起算,但若當日勞務提供完成後始分娩或流產者,得以分娩或流產次日起算
4.妊娠未滿三個月流產,不給薪,但如果是請普通傷病假,依普通傷病假計算。
工資給付
分娩及妊娠三個月以上流產,如受僱逾6個月者,產假期間工資照給,未滿6個月,工資減半發給。未滿三個月流產等不給薪(不得扣全勤、考績)
三、安胎假
法律依據與條文
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第15條第3項:
受僱者經醫師診斷需安胎休養者,其治療、照護或休養期間之請假及薪資計算,依相關法令之規定。。
工資給付及給假相關規定說明
安胎假併入普通傷病假,期間薪資均依普通傷病假計算,但需注意安胎假不可扣全勤、考績
四、產檢假
法律依據與條文
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第15條第4項:
受僱者妊娠期間,雇主應給予產檢假七日。
給假相關規定說明
1.妊娠期間最多可請7日產檢假(可分次申請,請假單位可為日或小時均可)。
2.受僱者第6、7日之薪資,雇主得向勞保局申請產檢假薪資補助。
工資給付
產檢假期間工資照給(不得扣全勤、考績)。
五、陪產檢及陪產假
法律依據與條文
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第15條第5項:
受僱者陪伴其配偶妊娠產檢或其配偶分娩時,雇主應給予陪產檢及陪產假七日。。
給假相關規定說明
1.陪產檢及陪產假合計7日(可分次申請,請假單位可為日或小時均可)。
2.陪產假請假期間為配偶分娩當日及前後7日(合計15日)內。
3.勞工與配偶需登記結婚。
工資給付
陪產檢及陪產假期間工資照給(不得扣全勤、考績)。
六、育嬰留職停薪
法律依據與條文
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第16條第1項:
受僱者任職滿六個月後,於每一子女滿三歲前,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,期間至該子女滿三歲止,但不得逾二年。同時撫育子女二人以上者,其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應合併計算,最長以最幼子女受撫育二年為限。
給假相關規定說明
1.適用對象:勞工任職滿六個月,子女未滿三歲。
2.每次申請以六個月為單位,一次最長二年,可分次申請。
3.勞工、配偶得同時聲請育嬰留職停薪。
工資給付
育嬰留職停薪期間不給薪,惟勞工可向勞保局申請勞保育嬰留職津貼。
七、家庭照顧假
法律依據與條文
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第20條:
受僱者於其家庭成員預防接種、發生嚴重之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自照顧時,得請家庭照顧假;其請假日數併入事假計算,全年以七日為限。
給假相關規定說明
1.每年最多請7日,併入事假14日限額(請假單位可為日或小時均可)。
2.家庭成員不限於親屬(依民法第1123條第3項之規定,雖非親屬,而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,視為家屬)。
工資給付
家庭照顧假期間不給薪,但不得扣全勤、考績。
勞工假期的相關規定,攸關勞資雙方的權益保障與法律義務。希望本文整理的資訊,能協助你對各類假別制度有更清晰的理解與應用。若你本人或親友在實務中遇到相關爭議,建議及早尋求專業法律協助,以保障自身權益並妥善處理勞資關係。
如有相關問題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,亦或需要律師幫忙協助開庭、偵訊、撰狀起訴,歡迎來電或加入恆河國際法律事務所的官方LINE帳號預約免費諮詢,讓我們來提供你堅強的法律支持。
「以法為舟,渡人至岸——恆河國際法律事務所與您共進。」
提醒:本文僅為一般法律知識介紹,並非法律諮詢。若您有具體的法律問題,建議諮詢專業律師。
-
商品Q&A